iPadOS 26 开放测试没几天,我的爆料群里就炸了。
有人说“苹果这是偷偷摸摸把macOS搬进了iPad”,也有人觉得“又是一次披着生产力外衣的审美优化”。
但我静下心挖完所有细节之后,只想说一句:iPad,这次真不是玩票,它要的,是一个全新操作逻辑的未来。
先别急着吐槽,我知道你听过太多“iPad生产力”的口号。可这次更新的“底色”,和以往不一样了。苹果终于不再“兼顾”iOS那一套点按逻辑,而是在一步步把iPad推进到融合终端的正轨上。
它不再试图讨好每一种用法,而是开始明确告诉你:你想用它干正事?可以。你想多任务切换、窗口管理?也给你。
我先说最惊艳的一块——窗口管理重做。三个小按钮(红黄绿)不是摆样子,是真正做了可缩放、可拖拽、支持 Exposé 的“真窗口”。
以前那种假装分屏的交互在这一刻显得像个玩具。接上键鼠后,iPad 的多任务逻辑彻底像桌面了。这不是提升效率,这是工作方式的重建。
更狠的是,这套新窗口逻辑不仅在主屏生效,外接显示器也能记住窗口位置。你外出用双屏,回到家插上 Type-C,一切还原,效率无缝衔接。对于我这种习惯 iPad 外出写稿、回家剪视频的用户来说,这等于直接提升了 30% 的处理流速。
但 iPadOS 26 不止是效率派,它也终于开始懂“人味儿”了。UI 全面更新成了 Liquid Glass 风格,锁屏、控制中心、App 图标会随环境光微妙变化。
这个变化不是纯炫技,而是让人用久了不觉得审美疲劳。苹果这次是真的用“视觉心理学”在做系统设计,不是换皮肤、是真打磨。
还有两个点,我之前从未在任何 iPad 系统里看到过。第一,电话 App 正式上线,支持拨号、接听、Hold Assist 智能功能。
这一波,iPad 真成副机,甚至能替主力机在部分场景下应战。第二,语音录制支持背景音隔离,AirPods 配合下简直是移动播客神器。内容创作者和老师朋友,这次你们真有福了。
AI 能力方面,Apple Intelligence 的接入并不意外,但它的落地方式超出了我的预期。不靠满屏提示,也不靠炫技,而是深入系统细节,比如根据邮件内容自动生成日历事件、实时语音翻译、文档理解总结等。你甚至可以画个图,AI自动识别填表。不是“看着厉害”,而是“真的省时间”。
但任何更新都不是无代价。部分 M1 iPad 用户反馈系统运行略热,多点触控偶尔识别异常,这说明这套系统的“底层负荷”也在上台阶。如果你用的是A系列老设备,这次大概率要被淘汰。iPad 7、iPad mini 5之类的机型,基本看不到未来了。
但你如果和我一样用的是 M 系列芯片,那这波更新,我只用两个字评价:必升。
因为它带来的,不是几个新功能,而是一种新可能。iPad 终于摆脱了“娱乐终端”的标签,向轻办公、内容创作方向正式上路。它还不是Mac的平替,但它有了自己的节奏和逻辑。
而对于我这种时常在咖啡馆里码字、剪片、做方案的用户来说,一台不需要全天插电、能接显示器、还能随时拿起来画草图的设备,比一台13寸Mac实用多了。
所以,iPadOS 26 到底是不是给 iPad 套了个 macOS 的壳?
不,它是在试图告诉我们:电脑,不一定长得像电脑。